第十九回 楊貴妃再出宮苑 李林甫重使陰招 (2)
關燈
小
中
大
請見李隆基的時候,往往帶同陳希烈前往,自此後不願答理陳希烈,入宮時往往獨自一身。
李林甫這日入宮後向李隆基稟報完諸事,又拿出數道請表,說道:“陛下,此為蜀中之人的請表,請陛下禦覽。”
李隆基接過請表,慢慢地看了一遍,發現這些請表皆為蜀中之人聯名而寫,其內容只有一個,即是近來南詔形勢有些不穩,亟需劍南節度使楊國忠親臨蜀地,以就近讚畫機宜。李隆基讀完後蹙眉問道:“南詔一向與大唐親密,為何近來頗有異動呢?”
李林甫答道:“臣見了這些請表不敢怠慢,急召兵部與鴻臚寺相關之人問詢究竟。看來這些請表所言屬實,南詔形勢之所以不穩,主要緣於二因。一者,自皮邏閣死後,閣羅鳳繼為雲南王,此子行事有些剛猛,與劍南屬吏交往有些失措;二者,楊大夫遙領劍南節度使,自領職後未曾至蜀地一步,如此就失於就近署理,有了脫節之感,使閣羅鳳難知楊大夫威儀,就缺少了震懾之功。”
李隆基頷首道:“不錯,卿言有理。哦,楊國忠現在兼職不少,頭緒紛繁由此失措。李卿,你有人可薦嗎?若有得人,可授其為劍南節度副使,也可替楊國忠分出些繁務。”
李林甫笑道:“楊大夫精力旺盛,處事得宜,若令楊大夫專註一些,其實不用再授副使。”
李林甫深明楊國忠此時的心性,楊國忠春風得意,最欲攬權,恨不得將朝政大權皆集於其手。譬如劍南節度使一職,他不置一事,卻最愛此職的威風,像出行華清宮之時,即以此職建纛,他斷然不會輕易丟手的。
“哦,卿意欲何為呢?”
“臣以為,可遣楊大夫入蜀地鎮撫一段時日,以楊大夫之能,其親掌此職後威力頓現,那閣羅鳳見楊大夫親臨,定知朝廷專註劍南,他從此定會斂行低眉,不敢再有異動。”
李林甫派羅希奭入蜀地聯絡,讓蜀人聯名上請表,催楊國忠親署劍南節度使之職,即是想讓楊國忠離開京城,使其漸與朝政疏遠,此為釜底抽薪之計。
李隆基聞言,當即明白李林甫的真實心意,然李林甫建言合理,他也無話可說。就內心而言,李隆基漸增楊國忠之勢,其實是要用他來牽制李林甫,現在漸入佳境,李隆基其實不想讓楊國忠離開,他於是沈吟道:“國忠長於理財,未曾親歷軍中之事,他是否親身入蜀地,其實無礙吧?”
李林甫前來之時早已想好勸說皇帝之計,見皇帝話中透露出不願楊國忠離京的意思,遂微笑道:“陛下,如今大唐國勢鼎隆,最具震懾之力,遂使四夷來朝。國家勢強,邊將其實不用興兵彈壓,以勢撫之即可。楊大夫為陛下重臣,又身兼諸職,他不用識軍機之事,只要赴蜀地走一遭,即可令南詔心驚,從而穩定邊陲。”他見皇帝沈吟不言,又繼續言道,“陛下,臣之所以如此認為,其實有詩為證。”
“有詩為證?卿欲言何詩呢?”李隆基知道李林甫缺文少墨,今日卻主動談詩,就覺得有些奇怪。
“臣近來偶讀岑參之詩,最喜《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》與《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》二詩,現抄錄於此,請陛下禦覽。”
李隆基先讀《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》一詩,就見其中寫道:北風卷地白草折,胡天八月即飛雪。
忽如一夜春風來,千樹萬樹梨花開。
散入珠簾濕羅幕,狐裘不暖錦衾薄。
將軍角弓不得控,都護鐵衣冷猶著。
瀚海闌幹百丈冰,愁雲慘淡萬裏凝。
中軍置酒飲歸客,胡琴琵琶與羌笛。
紛紛暮雪下轅門,風掣紅旗凍不翻。
輪臺東門送君去,去時雪滿天山路。
山回路轉不見君,雪上空留馬行處。
李隆基再讀另一首詩,僅看完“君不見走馬川,雪海邊,平沙莽莽黃入天。輪臺九月風夜吼,一川碎石大如鬥,隨風滿地石亂走”數句,就擊節讚道:“果然好詩,其迥拔孤秀,語奇體峻,意亦造奇,實與李太白相似。李卿,朕此前曾聽聞過岑參的詩名,他現在何處呀?”
“稟陛下,岑參原為河西節度使府書記,現調至安西節度使府判官。”
“哦,此人詩才卓著,堪當重用。”
李林甫今日獻詩並非替岑參美言,其意指楊國忠。李林甫為相多年,既減少會試得中者的數量,又將得中者多授以散階之官。他要努力營造一個四平八穩的局面,不肯讓有才之人嶄露頭角。現在皇帝欲重用岑參,他先含糊答應一聲,繼而言道:“陛下,臣讀過此詩,深嘆我朝邊功,早已淩於漢武帝時代之上。察以往朝代,少有將邊塞之事入詩,如今‘邊塞詩’蔚為風尚,其中彰顯陛下文治武功之功業。”
李隆基見李林甫拐彎抹角,終於將話題扯到楊國忠赴蜀之事上,心中甚讚此人用心良苦,遂微笑著說道:“若如卿言,國忠勢必入蜀地走一遭,如此方能解劍南之危局麽?”
“臣以為是這樣,乞陛下聖裁。”
“也罷,就令國忠克日出京,就由卿代為轉述吧。”
李林甫終於說通李隆基,心中就愜意萬分。他拜辭李隆基返回中書省,行在路上又在琢磨下一步的行動:只要楊國忠能夠順利離京,其勢頓時失卻大半,那麽再施巧計,管叫他有去無回!李林甫想到此節,心中又泛出不屑之意:一個成都街頭的混混,還敢妄想與自己相抗,真正瞎了眼了。
楊國忠聽罷李林甫笑吟吟地轉述了皇帝的旨意,心中頓時感到五雷轟頂。他出了中書省,也不回自己的衙中,竟然不知不覺進入了京兆府。自從鮮於仲通入京以來,楊國忠將之視為心中的倚靠,每遇大事皆要與其商議。
鮮於仲通眼見楊國忠失魂落魄的模樣,知道有大事發生,遂將他迎入側室問詢究竟。
楊國忠將皇帝旨意說了一遍,最後黯然說道:“聖上遣我出京,這些身兼的差使眼見毫無用處。唉,早知如此,我幹嗎要兼知這個勞什子的節度使?!”
鮮於仲通思索一陣,然後堅決地說道:“若楊大人出京赴蜀,未必是聖上的心意,其中定有李林甫的‘功勞’。下官此前得聞一些蜀地傳來的訊息,恐怕與此事有關。”
“什麽訊息?”
“前時羅希奭去蜀地巡查邊事,其身在蜀地未走,就有人聯名上書。下官得訊後曾百方打探上書內容,奈何他們口風甚嚴,未曾詢問出來。今日看來,這些上書許是與大人有關,定是出於羅希奭指使。”鮮於仲通雖入京為官,蜀地的訊息仍暢通無比。
“依鮮於兄猜測,讓我入蜀定為李林甫的陰謀嗎?”
“應該是這樣!聖上現在日益倚重楊大人,哪兒肯讓楊大人離京呢?”
楊國忠恨聲道:“這個老不死的奸相,竟然敢動我的心思!鮮於兄,此為李林甫的陰招,然他畢竟說動聖上有了旨意,如何是好呢?”
鮮於仲通沈默一陣,方緩緩言道:“聖上心意到底如何?楊大人其實不知。依下官之意,楊大人這就速速入宮面見聖上,屆時請楊大人察言觀色,以探聖上真實心意。”
“若聖上堅意讓我入蜀,如何是好呢?我不想入蜀,又以何理由向聖上申明呢?”楊國忠此時已六神無主,心中毫無主意。
“嗯,若聖上堅意讓大人入蜀,大人也不可與聖上硬抗,可順勢拜見貴妃,讓貴妃向聖上求情。至於理由嘛,大人身兼諸職,若入蜀則無法處置,即為現成的理由。”
“鮮於兄讓我找玉環央求?唉,鮮於兄當知玉環的脾性,她向來不喜管閑事,又如何肯向聖上進言了?”
鮮於仲通笑道:“大人為貴妃之兄,若在貴妃面前堅請,或者悲慟一番,貴妃定然為兄動容。萬一聖上不肯答應,下官又想好了一招,定能解大人眼前之厄。”
楊國忠大喜道:“好呀,既有妙計,快說,快說。”
“大人身兼劍南節度使,無非多了一些威名,其實並無用處。依下官所見,不如將此職讓出去。然此職亦為要職,不可落入外人之手,章仇兼瓊昔為劍南節度使,不如讓他兼領此職,並立刻入蜀主持。”
楊國忠聽到章仇兼瓊之名,心中大為惱火,說道:“讓章仇兼瓊兼領?罷了,我當初讓他入京,已然將腸子都悔青了,不要再提他了!鮮於兄此言倒是提醒了我,鮮於兄在蜀中多年,也深谙劍南形勢,這劍南節度使一職,由兄主持最為妥當。”章仇兼瓊為刑部尚書之後,想是自顧身份,不肯與楊國忠交往過密,楊國忠方才大為惱火。
鮮於仲通在蜀中有許多產業,若領劍南節度使一職,既可照顧自己的生意,又可八面威風,他當然滿口答應。
楊國忠依計而行,當即入宮請見李隆基。
李隆基還以為楊國忠來向自己辭行,遂微笑道:“呵呵,想不到蜀人盼卿入蜀執意得很,竟然聯名請求。好哇,你就去走一遭,得償其願吧。”
楊國忠得知了蜀人上表的內容,再憶起鮮於仲通剛才提過的羅希奭入蜀之事,確認這一切皆是李林甫鬧的鬼。然個中幽微太過繁覆,他又無憑無據,無非猜測而已,不敢在皇帝面前直斥李林甫,只好又伏地叩首,兼而涕淚泗流道:“陛下,臣確實應當入蜀主持劍南之事,然臣入蜀之後,其他事兒無法署理,只怕要因之停頓了。陛下待臣恩寵無比,諸事若因之失措,實在有負聖恩,臣只好事先叩首謝罪了。”
李隆基想不通楊國忠為何悲痛,說道:“起來吧。又非生離死別,何至於有悲慟之情呢?你入蜀無非在那裏主持一段時日,即可回覆京中,你權當前往巡視一番即可。”
楊國忠並不起身,繼續請道:“臣署理諸使職剛剛順手,若驟然棄之,實在對國事不利。陛下,劍南那裏其實無關宏旨,臣以為派員鎮之即可。鮮於仲通久在蜀中,最明劍南地理人事,臣願舉之署理劍南節度使之職,也可讓臣專心署理朝中之事。”
李隆基此時方才明白楊國忠不願離開京城,遂嘆道:“卿去蜀中歷練一番有何不可呢?你辦事妥當,最識朕心,待從蜀中返京之時,朕有意授你為宰相職。”
楊國忠聽到皇帝許願,眼光頓時發亮,然又想到畢竟要入蜀,生怕其間李林甫再使詭計,心中又覆黯然。他衡量利弊,覺得還是以不離開京城為上策,遂絞盡腦汁申明不離京的理由。
李隆基有些不耐煩起來,看見楊國忠一直跪伏在地上,就說道:“哦,你先退下去吧,讓朕再詳思一回,再定行止。”
楊國忠退出勤政樓,一轉身又前往南薰殿。他為貴妃之兄,又持有宮中通行的令牌,所以通行無阻。
楊玉環聽了楊國忠的一番傾訴,疑惑道:“你身兼劍南節度使之職,理應入蜀主持呀。聖上既讓你入蜀,那是不會錯的,你又何必推三阻四呢?”
楊國忠知道這個貴妃妹妹向來不關心朝廷之事,對吏道可謂一竅不通,他也沒必要向她解釋其中詳細,就眉頭一皺計上心來,隨便扯了一個理由:“妹子應當知道,聖上前些日子賞了愚兄不少錢,愚兄就想用這些錢造一新宅。”
楊玉環道:“是呀,你現有的宅子確實太過簡陋,早該建一新居了。”楊玉環知道此錢的來歷,她出宮之時,楊國忠上躥下跳,為自己回宮頗立功勞,李隆基正是基於此予以賞賜。楊玉環想起此節,心中又湧出對楊國忠的感激之意。
楊國忠道:“妹子知道,你那位嫂嫂平素諸事不問,則建宅之事須愚兄操心。我若入蜀,新居現在剛剛打起地基,又要從此撂下了,不知何月才能建成。”
楊玉環頷首道:“哥哥所言不錯。也罷,我就向聖上央求一聲。哥哥不管入蜀還是在京中,一樣替朝廷辦事,又有何區別呢?”
楊國忠聞言大喜,心想若楊玉環開口說話,皇帝定然不會駁她的面子,遂連聲致謝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李林甫這日入宮後向李隆基稟報完諸事,又拿出數道請表,說道:“陛下,此為蜀中之人的請表,請陛下禦覽。”
李隆基接過請表,慢慢地看了一遍,發現這些請表皆為蜀中之人聯名而寫,其內容只有一個,即是近來南詔形勢有些不穩,亟需劍南節度使楊國忠親臨蜀地,以就近讚畫機宜。李隆基讀完後蹙眉問道:“南詔一向與大唐親密,為何近來頗有異動呢?”
李林甫答道:“臣見了這些請表不敢怠慢,急召兵部與鴻臚寺相關之人問詢究竟。看來這些請表所言屬實,南詔形勢之所以不穩,主要緣於二因。一者,自皮邏閣死後,閣羅鳳繼為雲南王,此子行事有些剛猛,與劍南屬吏交往有些失措;二者,楊大夫遙領劍南節度使,自領職後未曾至蜀地一步,如此就失於就近署理,有了脫節之感,使閣羅鳳難知楊大夫威儀,就缺少了震懾之功。”
李隆基頷首道:“不錯,卿言有理。哦,楊國忠現在兼職不少,頭緒紛繁由此失措。李卿,你有人可薦嗎?若有得人,可授其為劍南節度副使,也可替楊國忠分出些繁務。”
李林甫笑道:“楊大夫精力旺盛,處事得宜,若令楊大夫專註一些,其實不用再授副使。”
李林甫深明楊國忠此時的心性,楊國忠春風得意,最欲攬權,恨不得將朝政大權皆集於其手。譬如劍南節度使一職,他不置一事,卻最愛此職的威風,像出行華清宮之時,即以此職建纛,他斷然不會輕易丟手的。
“哦,卿意欲何為呢?”
“臣以為,可遣楊大夫入蜀地鎮撫一段時日,以楊大夫之能,其親掌此職後威力頓現,那閣羅鳳見楊大夫親臨,定知朝廷專註劍南,他從此定會斂行低眉,不敢再有異動。”
李林甫派羅希奭入蜀地聯絡,讓蜀人聯名上請表,催楊國忠親署劍南節度使之職,即是想讓楊國忠離開京城,使其漸與朝政疏遠,此為釜底抽薪之計。
李隆基聞言,當即明白李林甫的真實心意,然李林甫建言合理,他也無話可說。就內心而言,李隆基漸增楊國忠之勢,其實是要用他來牽制李林甫,現在漸入佳境,李隆基其實不想讓楊國忠離開,他於是沈吟道:“國忠長於理財,未曾親歷軍中之事,他是否親身入蜀地,其實無礙吧?”
李林甫前來之時早已想好勸說皇帝之計,見皇帝話中透露出不願楊國忠離京的意思,遂微笑道:“陛下,如今大唐國勢鼎隆,最具震懾之力,遂使四夷來朝。國家勢強,邊將其實不用興兵彈壓,以勢撫之即可。楊大夫為陛下重臣,又身兼諸職,他不用識軍機之事,只要赴蜀地走一遭,即可令南詔心驚,從而穩定邊陲。”他見皇帝沈吟不言,又繼續言道,“陛下,臣之所以如此認為,其實有詩為證。”
“有詩為證?卿欲言何詩呢?”李隆基知道李林甫缺文少墨,今日卻主動談詩,就覺得有些奇怪。
“臣近來偶讀岑參之詩,最喜《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》與《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》二詩,現抄錄於此,請陛下禦覽。”
李隆基先讀《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》一詩,就見其中寫道:北風卷地白草折,胡天八月即飛雪。
忽如一夜春風來,千樹萬樹梨花開。
散入珠簾濕羅幕,狐裘不暖錦衾薄。
將軍角弓不得控,都護鐵衣冷猶著。
瀚海闌幹百丈冰,愁雲慘淡萬裏凝。
中軍置酒飲歸客,胡琴琵琶與羌笛。
紛紛暮雪下轅門,風掣紅旗凍不翻。
輪臺東門送君去,去時雪滿天山路。
山回路轉不見君,雪上空留馬行處。
李隆基再讀另一首詩,僅看完“君不見走馬川,雪海邊,平沙莽莽黃入天。輪臺九月風夜吼,一川碎石大如鬥,隨風滿地石亂走”數句,就擊節讚道:“果然好詩,其迥拔孤秀,語奇體峻,意亦造奇,實與李太白相似。李卿,朕此前曾聽聞過岑參的詩名,他現在何處呀?”
“稟陛下,岑參原為河西節度使府書記,現調至安西節度使府判官。”
“哦,此人詩才卓著,堪當重用。”
李林甫今日獻詩並非替岑參美言,其意指楊國忠。李林甫為相多年,既減少會試得中者的數量,又將得中者多授以散階之官。他要努力營造一個四平八穩的局面,不肯讓有才之人嶄露頭角。現在皇帝欲重用岑參,他先含糊答應一聲,繼而言道:“陛下,臣讀過此詩,深嘆我朝邊功,早已淩於漢武帝時代之上。察以往朝代,少有將邊塞之事入詩,如今‘邊塞詩’蔚為風尚,其中彰顯陛下文治武功之功業。”
李隆基見李林甫拐彎抹角,終於將話題扯到楊國忠赴蜀之事上,心中甚讚此人用心良苦,遂微笑著說道:“若如卿言,國忠勢必入蜀地走一遭,如此方能解劍南之危局麽?”
“臣以為是這樣,乞陛下聖裁。”
“也罷,就令國忠克日出京,就由卿代為轉述吧。”
李林甫終於說通李隆基,心中就愜意萬分。他拜辭李隆基返回中書省,行在路上又在琢磨下一步的行動:只要楊國忠能夠順利離京,其勢頓時失卻大半,那麽再施巧計,管叫他有去無回!李林甫想到此節,心中又泛出不屑之意:一個成都街頭的混混,還敢妄想與自己相抗,真正瞎了眼了。
楊國忠聽罷李林甫笑吟吟地轉述了皇帝的旨意,心中頓時感到五雷轟頂。他出了中書省,也不回自己的衙中,竟然不知不覺進入了京兆府。自從鮮於仲通入京以來,楊國忠將之視為心中的倚靠,每遇大事皆要與其商議。
鮮於仲通眼見楊國忠失魂落魄的模樣,知道有大事發生,遂將他迎入側室問詢究竟。
楊國忠將皇帝旨意說了一遍,最後黯然說道:“聖上遣我出京,這些身兼的差使眼見毫無用處。唉,早知如此,我幹嗎要兼知這個勞什子的節度使?!”
鮮於仲通思索一陣,然後堅決地說道:“若楊大人出京赴蜀,未必是聖上的心意,其中定有李林甫的‘功勞’。下官此前得聞一些蜀地傳來的訊息,恐怕與此事有關。”
“什麽訊息?”
“前時羅希奭去蜀地巡查邊事,其身在蜀地未走,就有人聯名上書。下官得訊後曾百方打探上書內容,奈何他們口風甚嚴,未曾詢問出來。今日看來,這些上書許是與大人有關,定是出於羅希奭指使。”鮮於仲通雖入京為官,蜀地的訊息仍暢通無比。
“依鮮於兄猜測,讓我入蜀定為李林甫的陰謀嗎?”
“應該是這樣!聖上現在日益倚重楊大人,哪兒肯讓楊大人離京呢?”
楊國忠恨聲道:“這個老不死的奸相,竟然敢動我的心思!鮮於兄,此為李林甫的陰招,然他畢竟說動聖上有了旨意,如何是好呢?”
鮮於仲通沈默一陣,方緩緩言道:“聖上心意到底如何?楊大人其實不知。依下官之意,楊大人這就速速入宮面見聖上,屆時請楊大人察言觀色,以探聖上真實心意。”
“若聖上堅意讓我入蜀,如何是好呢?我不想入蜀,又以何理由向聖上申明呢?”楊國忠此時已六神無主,心中毫無主意。
“嗯,若聖上堅意讓大人入蜀,大人也不可與聖上硬抗,可順勢拜見貴妃,讓貴妃向聖上求情。至於理由嘛,大人身兼諸職,若入蜀則無法處置,即為現成的理由。”
“鮮於兄讓我找玉環央求?唉,鮮於兄當知玉環的脾性,她向來不喜管閑事,又如何肯向聖上進言了?”
鮮於仲通笑道:“大人為貴妃之兄,若在貴妃面前堅請,或者悲慟一番,貴妃定然為兄動容。萬一聖上不肯答應,下官又想好了一招,定能解大人眼前之厄。”
楊國忠大喜道:“好呀,既有妙計,快說,快說。”
“大人身兼劍南節度使,無非多了一些威名,其實並無用處。依下官所見,不如將此職讓出去。然此職亦為要職,不可落入外人之手,章仇兼瓊昔為劍南節度使,不如讓他兼領此職,並立刻入蜀主持。”
楊國忠聽到章仇兼瓊之名,心中大為惱火,說道:“讓章仇兼瓊兼領?罷了,我當初讓他入京,已然將腸子都悔青了,不要再提他了!鮮於兄此言倒是提醒了我,鮮於兄在蜀中多年,也深谙劍南形勢,這劍南節度使一職,由兄主持最為妥當。”章仇兼瓊為刑部尚書之後,想是自顧身份,不肯與楊國忠交往過密,楊國忠方才大為惱火。
鮮於仲通在蜀中有許多產業,若領劍南節度使一職,既可照顧自己的生意,又可八面威風,他當然滿口答應。
楊國忠依計而行,當即入宮請見李隆基。
李隆基還以為楊國忠來向自己辭行,遂微笑道:“呵呵,想不到蜀人盼卿入蜀執意得很,竟然聯名請求。好哇,你就去走一遭,得償其願吧。”
楊國忠得知了蜀人上表的內容,再憶起鮮於仲通剛才提過的羅希奭入蜀之事,確認這一切皆是李林甫鬧的鬼。然個中幽微太過繁覆,他又無憑無據,無非猜測而已,不敢在皇帝面前直斥李林甫,只好又伏地叩首,兼而涕淚泗流道:“陛下,臣確實應當入蜀主持劍南之事,然臣入蜀之後,其他事兒無法署理,只怕要因之停頓了。陛下待臣恩寵無比,諸事若因之失措,實在有負聖恩,臣只好事先叩首謝罪了。”
李隆基想不通楊國忠為何悲痛,說道:“起來吧。又非生離死別,何至於有悲慟之情呢?你入蜀無非在那裏主持一段時日,即可回覆京中,你權當前往巡視一番即可。”
楊國忠並不起身,繼續請道:“臣署理諸使職剛剛順手,若驟然棄之,實在對國事不利。陛下,劍南那裏其實無關宏旨,臣以為派員鎮之即可。鮮於仲通久在蜀中,最明劍南地理人事,臣願舉之署理劍南節度使之職,也可讓臣專心署理朝中之事。”
李隆基此時方才明白楊國忠不願離開京城,遂嘆道:“卿去蜀中歷練一番有何不可呢?你辦事妥當,最識朕心,待從蜀中返京之時,朕有意授你為宰相職。”
楊國忠聽到皇帝許願,眼光頓時發亮,然又想到畢竟要入蜀,生怕其間李林甫再使詭計,心中又覆黯然。他衡量利弊,覺得還是以不離開京城為上策,遂絞盡腦汁申明不離京的理由。
李隆基有些不耐煩起來,看見楊國忠一直跪伏在地上,就說道:“哦,你先退下去吧,讓朕再詳思一回,再定行止。”
楊國忠退出勤政樓,一轉身又前往南薰殿。他為貴妃之兄,又持有宮中通行的令牌,所以通行無阻。
楊玉環聽了楊國忠的一番傾訴,疑惑道:“你身兼劍南節度使之職,理應入蜀主持呀。聖上既讓你入蜀,那是不會錯的,你又何必推三阻四呢?”
楊國忠知道這個貴妃妹妹向來不關心朝廷之事,對吏道可謂一竅不通,他也沒必要向她解釋其中詳細,就眉頭一皺計上心來,隨便扯了一個理由:“妹子應當知道,聖上前些日子賞了愚兄不少錢,愚兄就想用這些錢造一新宅。”
楊玉環道:“是呀,你現有的宅子確實太過簡陋,早該建一新居了。”楊玉環知道此錢的來歷,她出宮之時,楊國忠上躥下跳,為自己回宮頗立功勞,李隆基正是基於此予以賞賜。楊玉環想起此節,心中又湧出對楊國忠的感激之意。
楊國忠道:“妹子知道,你那位嫂嫂平素諸事不問,則建宅之事須愚兄操心。我若入蜀,新居現在剛剛打起地基,又要從此撂下了,不知何月才能建成。”
楊玉環頷首道:“哥哥所言不錯。也罷,我就向聖上央求一聲。哥哥不管入蜀還是在京中,一樣替朝廷辦事,又有何區別呢?”
楊國忠聞言大喜,心想若楊玉環開口說話,皇帝定然不會駁她的面子,遂連聲致謝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